2025年10月30日
罗克韦尔2025年10月24日
采埃孚2025年10月24日
兆易创新2025年10月24日
欣旺达2025年10月24日
柯马2025年10月27日
魏德米勒
2025年10月22日
倍福
2025年10月16日
罗克韦尔
2025年10月16日
明珞装备
2025年10月11日
EMAG
2025年10月24日
Melexis
2025年10月24日
倍加福
2025年10月23日
科尔摩根
2025年10月23日
海康机器人
2025年10月22日
雷尼绍
“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
10 月 20 日至 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这一盛会万众期待、举世瞩目,将准确把握 “十五五” 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方位,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

“十四五” 期间,我国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抢占新赛道,打造新模式,新质生产力培育成果显著、亮点频现。科技投入持续加大,2024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 3.6 万亿元,较 2020 年增长 48%,其中基础研究经费达 2497 亿元,增幅超 70%;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 2.68%,已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第一。
基础研究实力显著增强,高被引论文数约占全球三分之一,连续四年位列世界第二;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从 2021 年的 47.2 万人年增至 2023 年的 57.5 万人年,2024 年我国高被引科学家达 1405 人次,占全球五分之一。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涌现,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五年居世界首位。
新质生产力正加快形成,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 “十三五” 末增长 42%,“三新” 经济占 GDP 比重升至 18%,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成为新增长点;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 4000 万辆,产销量连续十年全球第一;我国 “灯塔工厂” 数量全球占比超过 40%,彰显了智能制造与产业转型的领先地位。
此次二十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复杂,大国博弈与科技革命交织,要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掌握发展主动权。

强化战略性顶层设计,构建政策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全方位加强顶层设计,将其纳入 “十五五” 规划纲要核心,从国家层面总体部署。强化政策统筹协调,落实到各方面政策中,同时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对关键领域加大制度、政策和法治保障,并建立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形势变化适时优化策略。
深化全链条科技创新,筑牢发展根基。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进上中下游协同创新。补强基础研究短板,提升组织化水平,鼓励自由探索;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完善 “卡脖子” 技术攻关机制,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建设技术转移体系,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技术产品转化应用。
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坚实载体。统筹发展传统、新兴和未来产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巩固新兴产业优势,发展高潜能未来产业。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因地制宜推动新产业发展,深化产业协作,增强产业链韧性。
推进深层次体制改革,适应生产力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深化改革,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培育创新主体,增强国企竞争力,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优化创新环境,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规范竞争和招商引资;集聚创新要素,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完善相关机制,促进生产要素流动。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以开放促发展。深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放,推动市场、资源、技术多元化;深化双边和多边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高质量 “引进来” 和高水平 “走出去”,深化 “边境上开放” 和 “边境后开放”,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五载攻坚破壁垒,万里扬帆破万浪。作为中国数智化转型与工业AI服务领域的领先企业,谷器数据在“十四五”期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秉持只争朝夕、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凝聚勠力同心、勇往直前的磅礴力量,以实际行动为行业数智化转型注入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数智力量,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五年答卷”:

在“十五五”期间将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发挥更大作用。公司将持续深化 “人工智能 + 制造” 战略,依托工业大模型等核心技术,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不断优化工业场景知识图谱构建和多模态交互算法。在为龙头企业提供全链路数智化服务的同时,以更高效的 “AI+SaaS + 低代码” 模式,加速工业 AI 在中小微企业的普及,助力更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此外,公司还将积极向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拓展,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更多创新活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