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TE2025年10月30日
罗克韦尔2025年10月24日
采埃孚2025年10月24日
兆易创新2025年10月24日
欣旺达2025年10月27日
魏德米勒
2025年10月22日
倍福
2025年10月16日
罗克韦尔
2025年10月16日
明珞装备
2025年10月11日
EMAG
2025年10月31日
海克斯康
2025年10月24日
Melexis
2025年10月24日
倍加福
2025年10月23日
科尔摩根
2025年10月23日
海康机器人
如今,汽车的“中国制造”被赋予极为丰富的含义,这四个字不仅是全球汽车工业的焦点,更承载了占据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大国的汽车腾飞。于是在社会各界对于自主品牌的殷切期望中,一些怪现象也应然而生,部分国际品牌借中国低劳动成本生产和出口轿车销往海外,在海外市场积极推行“MADEINCHINA”的优势与产品的可靠性。而同时,一些中国本土品牌在日益壮大之后却依然坚守外观抄袭、仿制之路,从微车抄到豪华车,更有部分品牌在欧美的碰撞测试中屡屡遭受败绩,留下中国车企只能“复制”难以“创造”的印象。两者同样出于商业利益考虑,合资与自主品牌却扮演了截然相反的角色。
汽车的“中国制造”代表什么?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汽车“中国制造”是一条错综复杂之路,而同样也是每个汽车品牌想要赢得未来的必经之路。如何将自己的产品成功地“中国制造”,又如何与现有的“中国式制造”们平稳相处,则成为了国际汽车巨头的一门必修课。
随着汽车跨国公司的竞争方式由过去的精细化生产方式,转移到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整合与再配置上,一些市场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完成有可能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基地。
汽车“中国制造”·品质
“中国制造”代表高生产品质
“中国汽车打入美国市场只是时间问题,这个进程并不比日本制造的汽车进入美国市场或是韩国制造的汽车出口加拿大更难实现。”
——美国CSM Worldwide全球汽车预报副总裁迈克尔·罗比内特
不久前有消息称,通用汽车计划自2011年起把在中国生产的汽车销往美国,以节约生产成本。而由于工会施压,通用或将放弃中国产汽车返销美国计划。这恰恰证明了“中国制造”正在抢美国汽车工业的饭碗。
上周,有美国媒体报道,通用汽车在递交给美国国会的文件中表示,准备从2011年开始从中国进口汽车,当年进口量为17335辆,到2014年至51546辆。如果这一计划实施,通用汽车将成为第一个把在中国生产的汽车引进美国市场的大型汽车制造商。有业内人士对此分析,如该计划成真,上海通用汽车或其旗下的上汽通用五菱将成为首家出口至美国的中国乘用车企业。但就在本周二,大洋彼岸传来通用汽车工会施压导致返销计划搁浅的消息。无论这一消息是否会存在转机,但从某种角度来说,它至少表明了通用汽车将更倚重其在华合资企业。更为重要的是,这也表明,中国汽车制造水准和产品质量上,已经可以达到美国的质量标准体系要求。无论结果如何,不可否认的是汽车界的“中国制造”已经越来越响亮。
回顾以往,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吉普(1983年)、上海大众(1985年)、神龙汽车(1992年)各合资企业成立之初,中外双方就已经在合资合作过程中对“出口返销”计划展开过谈判。据介绍,由于当时中国汽车市场消费能力较低,在成立合资公司之前,中方曾向外方提出“合资企业生产的车型若在中国销量欠佳,将返销其海外的其他市场,以确保销路”;由于急于进入中国市场,当时的一些跨国公司就此也都纷纷许下承诺。
然而,尽管中国制造成本具有优势,但当时国内的制造工艺和产品的质量标准,却与这些跨国汽车巨头在其他海外市场的要求存在不少差距,难以实施出口计划,因此最早一批合资汽车公司的出口承诺也就不了了之。
长期以来,在中国合资汽车企业都把中国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生产基地,基本上都是在销售地生产。尽管合资企业由于受到外方的反对而鲜有出口,但这一局面正在发生变化。
2003年12月,上海大众出口了600辆POLO三厢到澳大利亚,开创了合资企业出口的新纪元;2004年,北京现代也曾有计划向俄罗斯出口1.9万辆索纳塔,总价值超过2亿美元,但最终因受制于外方而不幸“胎死腹中”。合资企业出口之路如履薄冰。
本田中国则从2005年4月开始投产Jazz以来,利用合资各方所积累的生产经验、采购网络和规模效应,累计产量已达5万辆,全部出口到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欧洲十个国家,并通过Honda在欧洲当地法人销售。2007年,上海通用汽车以整车形式向乌克兰出口1万辆由上海通用烟台生产基地生产的雪佛兰乐风。这一出口量创下了东风日产颐达、骐达出口安哥拉以及上海大众POLO出口澳大利亚等合资企业出口的最好成绩。
“中国制造”代表世界汽车生产基地能力
“我国汽车产业呈后来居上态势,但能否成为世界汽车基地,一方面要取决于国际汽车公司的全球产业布局,另一方面还要取决于我国能否采取正确的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尽快融入世界汽车产业分工体系,在合作中竞争,形成竞争优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研究员梁仰椿
陈云
车展期间,一条源自美国AU-TONEWS的消息吸引了广泛的眼球,“通用汽车公司计划自2011年起在美国销售其在中国制造的轿车”,这将使通用汽车公司成为第一家进口中国轿车到美国市场的大型汽车制造商。
而之前,由奇瑞领衔的自主品牌多次尝试打入美国市场均告失败。通用汽车此举如果得以执行,将大大提升上海通用汽车的品牌形象,同时也对提升汽车“中国制造”形象大有裨益。
实际上,早在我国引入汽车生产规划前期就曾有提过将我国定位于世界汽车生产基地的说法,而其中“逐步实现大规模出口”将是我国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基地的重要标志。
有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已经具有世界汽车生产基地的迹象。今年一季度,中国汽车销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全球市场份额超过两位数。而随着海外市场的扩展,中国制造的汽车已经成为世界汽车阵营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全球产能过剩背景下的汽车业格局重塑已经初露端倪。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巨头市场销量不断下滑,唯中国汽车一枝独秀。
江铃汽车集团发动机公司董事长冯幸平甚至预言,“国外汽车品牌早晚要从中国退出去。”在冯幸平看来,汽车制造业里面现在已经体现出中国的竞争优势和中国的制造模式。他认为,中国人做汽车有跟国外人做汽车模式不一样的理念,像奇瑞、吉利,包括去年成长最快的汽车制造业是谁?是从来没有做过汽车的比亚迪,它是成长最快的,包括今年一季度统计报表,比亚迪是中国企业行业成长最快的企业,他们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思维、管理模式和思想”,这对欧美的思想和日本的思想完全是一种冲击。
在以合资为主体的中国汽车环境里,自主品牌“以快打慢”和“集成创新”的做法被视为异类,但正是这些企业给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以启示。合资公司本质上是技术资本与政治博弈的一个平台,出于对利益的追逐,合资公司多年来都很难掌握有价值的技术信息。是自主品牌以“山寨”的方式生生地从“汽车巨头俱乐部”中抢得一分市场。
随着汽车跨国公司的竞争方式由过去的精细化生产方式,转移到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整合与再配置上,一些市场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完成有可能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基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研究员梁仰椿认为,我国汽车产业呈后来居上态势,但能否成为世界汽车基地,一方面要取决于国际汽车公司的全球产业布局,另一方面还要取决于我国能否采取正确的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尽快融入世界汽车产业分工体系,在合作中竞争,形成竞争优势。
很难说,自主品牌开始走出海外的冲动是不是受了上海大众、广州本田等企业先行出口的影响,但这些企业走向海外市场的行为却增强了中国车企走出国门的信心与勇气。
汽车“中国制造”·低价
“中国制造”代表第三世界的福音
“长城汽车准备在海内外均紧盯‘农村’市场,尤其是将大力拓展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新市场。”
——长城汽车副总经理商玉贵
2004年长城汽车在远景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09年实现国内销售和出口量1∶1”,中国汽车征战海外市场第一次表现得果敢、决然。今年年初,长城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商玉贵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长城汽车准备在海内外均紧盯“农村”市场,尤其是将大力拓展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新市场。这里说的世界“农村”市场,其实说是指欧美以外的市场,尤其是那些汽车工业薄弱和没有汽车工业的国家和地区。
2008年,奇瑞汽车海外出口实现13万辆大关,同比增长10%,并连续6年保持我国汽车出口量第一位置。
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中国自主品牌获得新生的一个重要突破点。据商务部相关统计数据,2008年全年,我国共出口汽车681008辆,比同期累计增长10.84%,出口金额达到96.29亿美元,比同期累计增长31.81%。其中,乘用车累计出口318593辆,比同期累计增长20.45%,出口金额达到24.59亿美元,占所有出口汽车金额的近25.54%。
据悉,目前我国乘用车出口主要集中在中东、南美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汽车厂商为追求高附加值和高利润,无暇顾及中东、非洲等地区的中低端市场,而中国汽车迅速满足了准入门槛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型轿车的需求。
我国主要出口地区是非洲、中东等中低端轿车市场,同时也在向中南美、中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开拓。在我国出口的乘用车中,中低端轿车以及SUV、微型客车(交叉型乘用车)等是自主品牌企业出口汽车的重点产品。随着出口规模的加大,自主品牌轿车出口市场也开始向上升级,一步步转入欧美等准入门槛较高的发达国家市场。
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海外经销商也开始缩减汽车进口数量,再加上以出口为目标的中国汽车企业面临的形势也十分严峻,国内原材料和能源涨价,提高了汽车产品的成本,新的劳动法实施,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高位震荡进一步缩小了我国汽车产品的主要竞争优势——低价优势。
据商务部统计显示,1-3月份,乘用车出口2.3万辆,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2.46%;创汇金额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9.18%。其中:小轿车出口1.69万辆,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9.11%;创汇金额1.4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4.4%。
1-3月份,乘用车出口主要国家:德国、伊朗、叙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俄罗斯等。其中,由于俄罗斯设置高关税等贸易保护壁垒,使得长城、奇瑞、吉利、华晨等汽车出口企业都面临着不得不放弃这个曾经的最大的出口国市场的局面。
仅眼前而言,我国乘用车出口,不仅仅需要国家的支持,同时还需要企业自身把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搞上去,这样在国际汽车市场才能有更好的机会。
汽车“中国制造”·仿制
“中国制造”真代表无休止的克隆?
“车型外观是很容易被模仿,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在日本是要征税的。我们非常希望作为我们的合作伙伴,他们能够照顾到这一点。”
——马自达中国总裁山田宪昭
杨杰
说到“中国制造”,如果不是简单地引入国产化,与“中国设计”沾上一点边,那么必然就会立马联想到山寨车。的确,在中国自主或者民族品牌中,仿造、克隆似乎成为了主流,反倒“原创”产品有凤毛麟角般的边缘化趋势。
“巨人”带头抄袭
相信大多数人对中国汽车的外观仿造并不是第一次耳闻,奇瑞、吉利等目前的一线民族品牌,都是依靠拷贝起步。或许这并不需要去指责,因为韩国在汽车起步之初走的也是相同的道路。但就在上个月结束的上海车展上,挂着民族品牌的克隆车却依然成为了中国品牌中的主角,这对于一个全球第一大市场的自主品牌而言无疑令人感到羞耻。更有些难堪的是,带头发布这些克隆车的俨然是那些已经成为“汽车巨人”或者“半个巨人”的品牌。
吉利推出的GE(全名:吉利卓越),就算不是明眼人也能看出周身上下那劳斯莱斯的影子。虽然吉利表示,GE所属的“上海英伦”子品牌源自长年代工劳斯莱斯的车身及其他零部件的英国锰铜公司,但这并不能解释其外形仿造的原因。车展上展台某工作人员车门一开木板内饰就咣当一声落地,可见这工艺质量与赛欧可能尚有距离。光是外形相似、内饰浮华的一款产品,厂家想证明什么?同样,作为国内第四大汽车集团长安汽车,在仿“三厢马自达3”的悦翔公布之后,再次推出前脸仿“两厢马自达3”的两厢悦翔,这家总资产突破300亿、员工4万名、微车行业第一的集团在自身轿车品牌的塑造上依然走这种山寨之路,再以“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领军企业”自居,岂不脸红?而在国内自主品牌中新崛起的比亚迪,虽然发展速度惊人,但在F3、F6分别仿制了花冠、飞度、奔驰S等设计元素后,依然高调展示其“丰田普瑞维亚”版比亚迪M6、“奔驰CLK”版比亚迪S8等新车,自己不怕官司也罢,何必将刚刚注资的股神巴菲特也拖下“山寨车帮凶”的水?
国外品牌“无可奈何”
当然,我们并非要强迫自主品牌舍弃销量不顾,也并非要和那些企业讲“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老调。但中国人办事,多多少少还是需要有些傲骨,做企业尤其是那些已经有一定“底子”的企业,在产品研发上毕竟不能每每“见钱眼开”。双环汽车某领导曾在媒体采访中大言不惭地说:“我们高层经常在全球各地寻找好的车子,引入国内复制。我们也有一支专业的设计团队来研究哪些设计借鉴不会被发改委定为‘抄袭’。”这种走捷径的思想成为企业文化宗旨,岂不可悲?或许正如马自达中国总裁山田宪昭在回答本报关于长安悦翔设计问题时所说的那样:“车型外观是很容易被模仿,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在日本是要征税的。我们真的非常希望作为我们的合作伙伴,他们能够照顾到这一点。”
消费者对于产品外观的虚荣心、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完善、企业决策层的拔苗助长、相关部门的默许、舆论对于自主品牌发展“急功近利”式的期盼等等,造成中国式主流汽车设计“山寨化”的原因有太多,但是不是该继续纵容则是我们需要去深思的问题。
汽车“中国制造”·利益
“中国制造”代表高销量与丰厚利润
“在本不该创造奇迹的4月份,销量却超越了3月份的历史最高纪录,出现再次突破历史最高销量记录的现实。”
——乘联会秘书长饶达
在行业排名前十位车企中,有7家月销量创新纪录。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和北京现代销量超过5万辆,其中上海大众首次突破6万辆,蝉联月度轿车销量冠军。
据乘联会提供的数据,上海大众4月销量破纪录地达到60425辆,在上海大众历史上首次突破6万辆大关。旗下大众和斯柯达两大品牌表现良好,1.6升及以下车型表现抢眼,其他车型表现稳定。
一汽大众4月份销量达到创纪录的57047辆,捷达,新宝来,速腾三款以1.6升排量为主的车型贡献突出,占大众品牌总销量的90%。
中高级轿车奥迪销量连续两月刷新月度纪录。据上海通用汽车公布的数据,4月份上海通用汽车单月销量达到55246辆,较去年同期增长30%,创下2008年以来的单月最高销量纪录。
北京现代4月份销量首次突破5万,达到50217辆。这是北京现代继3月份以41881辆的成绩打破历史最好销售成绩后,再次刷新该记录。
东风日产4月销量达到4.38万辆,同比增长59%,创造了成立以来的最高月度销量。
在出口大幅下滑的形势下,奇瑞汽车大力开拓国内市场,4月销量突破4.2万辆,再创月度新高。比亚迪4月销量达到3.2万辆,创出月度最好成绩之一。吉利汽车4月销量达到2.67万辆,创出单月销量新纪录。 观点
中国人看“中国制造”:为何仅仅是宽容?
陈云
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经过研究后起型现代化国家发现,后起国家具有“后发优势”。即一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如果前期处于落后地位,它通过模仿发达国家迅速成长的余地较大。后起国家可以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管理、人才、资金甚至先进的发展模式,尽快提升企业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日韩车企只用了二三十年就实现了欧美上百年走过的道路,这就是汽车产业发展优势的典型例子。
奇怪的是,当中国汽车选择以这种模式发展时,却变得让人无法理喻,这也突出体现在自主品牌企业身上,并演绎得让人莫名诧异,焦点集中体现在汽车外形方面。
从QQ模仿通用SPARK开始,自主品牌企业的车型从隐形走向明显,比较讽刺的是近年来汽车品质也是一路提升不少。当汽车质量在不断进步时,车企还沉迷于外观的模仿上多少让人无法理解,以至于总有新车被媒体诟病。如双环的来宝SRV与本田的CR-V、飞碟的UFO与丰田的RAV4、比亚迪的F3与丰田的花冠,吉利的GE与豪车劳斯莱斯等。
近期,新浪汽车推出一项主题为“你对自主品牌‘模仿’造车的态度?”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人默许了自主品牌模仿的行为。在新浪调查中,有34.4%的人认为自主品牌企业目前牌“初中阶段,有创造的渴望和火花,但缺少智慧和经验”。有超过四成的人理解这是企业为了降成本而“故意为之”,超过两成的人认为是“用户需求决定了产品的设计趋势”。
在TNS于近期进行的一项调查也显示,有四成以上的被访者(44%)将购买目标转向自主品牌,六成消费者更是对自主品牌兴趣大增。
对自主品牌的宽容,爱买外观模仿的车型习惯,无疑是托起自主品牌最有利的“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