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TE2025年10月30日
罗克韦尔2025年10月24日
采埃孚2025年10月24日
兆易创新2025年10月24日
欣旺达2025年10月27日
魏德米勒
2025年10月22日
倍福
2025年10月16日
罗克韦尔
2025年10月16日
明珞装备
2025年10月11日
EMAG
2025年10月31日
海克斯康
2025年10月24日
Melexis
2025年10月24日
倍加福
2025年10月23日
科尔摩根
2025年10月23日
海康机器人
安全带自发明之后已经发挥了很重要的保护作用,但在强烈的碰撞发生时,前座驾乘者的头部和胸部还是很容易受到伤害,于是安全气囊便诞生了。众所周知,气囊对冲击的缓冲作用是非常有效的,它会充分吸收驾乘者的部分冲力,辅助安全带保护驾乘者。于是更多的气囊出现在了驾乘者的头部和侧面。例如VOLVO公司开发的SIPS(车侧碰撞防护系统)的防侧撞气囊和ICSystem(充气保护屏障系统)的充气帘。这些保护系统向驾乘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安全保护,一旦汽车发生正面碰撞、侧撞或翻滚,安全带加上安全气囊将全力保护驾乘者的安全。
综合分析事故车辆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撞车事故均发生在车辆的前部,在碰撞过程中,车辆需要吸收来自正前方或斜前方的冲击,尤其在高速行驶时,这种冲击是相当大的,因而正面安全气囊系统应用最广泛。各汽车生产商对气囊的触发条件有不同的标准,但总体上要求碰撞要发生在一定的前方角度范围内和达到一定的减速度(指减加速度,而非车速)时,才能使安全气囊准确地打开。
以某款车的安全气囊为例,当该车车速为50km/h时突然发生正面碰撞,约10ms后,达到安全气囊系统引爆极限,引爆器点燃转向盘里的气体发生器,驾驶员仍处于原来坐姿;约40ms后,气体相继完全充满驾驶员和乘员安全气囊,驾乘者分别前移,安全带被拉长,部分冲击能量被吸收;约60ms后,驾乘者的头部及身体上部沉向气囊,在驾乘者身体压力的作用下,气体开始从气囊的排气口匀速逸出,并吸收大部分冲击能量;约110ms后,驾乘者向后回到座椅上,大部分气体已经从气囊中逸出,前方视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