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TE2025年10月30日
罗克韦尔2025年10月24日
采埃孚2025年10月24日
兆易创新2025年10月24日
欣旺达2025年10月27日
魏德米勒
2025年10月22日
倍福
2025年10月16日
罗克韦尔
2025年10月16日
明珞装备
2025年10月11日
EMAG
2025年10月31日
海克斯康
2025年10月24日
Melexis
2025年10月24日
倍加福
2025年10月23日
科尔摩根
2025年10月23日
海康机器人
年销售收入增长 100 倍,利税增长124倍,利润增长530 倍,资产总额增长21 倍——短短10 年之内就由一个濒临破产的行业配角成长为“中国动力”的领跑者。为什么是潍柴?
作为国内最大的汽车零部件集团,其自主研发投产的国内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蓝擎” 大功率欧Ⅲ发动机曾让胡锦涛总书记驻足良久、连连点头——在行业“以市场换技术”整体不尽如人意的情形下,擎起“ 中国创造” 大旗的,为什么又是潍柴?
收购湘火炬,重组山东巨力,并购法国博杜安,6月18日,以潍柴控股集团为核心的山东重工集团挂牌成立——一个老国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在资本运营中游刃有余。为什么还是潍柴?
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企业欲胜出,必须清醒认识面临的风险,同时等待跨越发展的良机,完成破茧成蝶的一跃。战略决策者需要做的是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作为一家为重卡企业配套的发动机厂,因产品结构单一受制于人是潍柴的先天性不足,化解风险就要拉长产业链条,探索多元化经营。在发展紧要关头,潍柴适时走出了三步棋:进军工程机械领域、“三三制”产权改革、收购湘火炬。
让单纯为重卡配套的斯太尔发动机转而为工程机械配套,是谭旭光1998年任厂长不久后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放眼国内,柴油机行业群雄并起,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工程机械领域却是空白。谭旭光决定“多挖一口井打水吃”,目标就在工程机械。
这一“转向”给潍柴带来多大效益呢?数据显示:目前,潍柴10升发动机在5吨装载机动力市场占有率超过82% ,中速机在同功率船用动力市场占有率超过80% ,在100—800 千瓦发电设备市场占有率超过50% 。完善的产品结构让潍柴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 2008 年还保持了21% 的营业收入增长率。
2002年底,当企业扭亏为盈后,潍柴开始全面推行“三三制”产权改革:将1/3 的企业资产和职工随斯太尔主营业务剥离,成立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按照现代公司治理模式做大做强; 1/3的原企业中速机业务和职工留在老潍柴,形成中速机生产基地;剩余零部件厂及 3000多名职工带资分流,实行民营化转制。
甩掉包袱,突出主业,轻装上阵,对潍柴来说是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其意义极为深远,此后一连串眼花缭乱的资本运营大戏也都以此发轫:2004年3月,核心业务随潍柴动力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融资1.7 亿美元; 2006年8月,重组ST 山东巨力,实现存续资产中速机业务借壳上市。而 13 个辅业单位成功改制后,引资5000 万元,累计新增就业岗位 6000多个,盘活国有资产2.5亿元。
对老潍柴来说,更大的风险在于一种行业趋势,即所有整车厂发展到一定规模都想自己上发动机。潍柴要保住优势,必须在规模、技术、品牌和营销等方面拥有更强的竞争力。2005年8月,潍柴出手果断,以10.23亿元“拍”下湘火炬。是役将陕西重汽、法士特齿轮箱、汉德车桥和株洲火花塞一举收入麾下,潍柴由此能够提供“动力总成一揽子解决方案”,整合形成竞争力强劲的完整汽车产业链条。2009年1月底,国际金融危机硝烟未散,潍柴逆势“抄底”,以299 万欧元成功并购账面价值 1381 万欧元的法国博杜安公司,为进军欧洲市场建立了桥头堡。
关键技术永远引不来
在技术上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路线,是后进国家赶超先进的一条捷径,但这种“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在国内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常常是技术没引来,反丢了市场、失了品牌。
谭旭光认为,避免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必须在“消化吸收”上下足功夫;同时要明白关键技术是永远引不来的,企业要敢于自主研发。
潍柴的“起家”产品,是上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重卡斯太尔发动机。潍柴的过人之处在于把斯太尔技术做到了极致。谭旭光提出:衡量产品的最终标准是用户满意度。引进来外国发动机,不是想法怎么做得更像,而要根据中国的气候、交通和地形,研究如何让产品稳定性更好、性价比更高。研发观念的转变让潍柴科技人员走出办公室,沉到市场一线。将发动机从卡车“移植”到工程机械,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对斯太尔技术应用的“再创新”。依靠持续创新,潍柴每年推出的新产品从数十款增至数百款,成为中国第一家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发动机企业、世界第一家10 升发动机单一品牌销量超 25 万台的企业。
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是有风险的,企业不是研究所,要算投入产出账。2003年,当自主研发起步时,潍柴对研发体制大胆变革,在世界发动机三大高地之一的奥地利与AVL 公司合建研究中心,常年派驻20多位工程师。谭旭光的观点是:与其花钱买技术,不如把人送出去,把技术学回来。两年后,中国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欧Ⅲ发动机宣告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