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TE2025年10月30日
罗克韦尔2025年10月24日
采埃孚2025年10月24日
兆易创新2025年10月24日
欣旺达2025年10月27日
魏德米勒
2025年10月22日
倍福
2025年10月16日
罗克韦尔
2025年10月16日
明珞装备
2025年10月11日
EMAG
2025年10月31日
海克斯康
2025年10月24日
Melexis
2025年10月24日
倍加福
2025年10月23日
科尔摩根
2025年10月23日
海康机器人
最近,有关华为造车的消息炒的沸沸扬扬。有媒体消息曝出,称华为目前的首款电动汽车已经处于研制的最后阶段,只差攻克无人驾驶技术了。2013年华为联手东风及长安在车联网方面联手,双方计划加快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工作,如今四年过去,据称华为在石墨烯电池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充电十五分钟,续航里程可以达到1000公里以上。
虽然目前此消息暂没有得到官方的验证,但是,关于华为造车的传闻,近几年来,总是不定时地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说到华为的业务,大部分人对华为的认识还停留在手机上,其实,除了手机业务之外,其主要的业务还有通讯设备和通讯能源的技术服务等,目前国内的三大电信运营商用的都是华为中兴的设备,其相应的技术也与华为息息相关。

华为造车事件迷雾重重
华为跟造车之间的渊源从早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作为优秀的互联网通讯公司,华为也看中了汽车互联板块的巨大市场,早在2013年底就开始进军车联网,推出车载模块ME909T。2014年10月华为又与东风牵手开发车联网WindLink产品,紧接着一个月后又和长安建立合作关系。至此之后,奔驰、奥迪、大众、丰田等国际汽车巨头纷纷向华为抛出合作的橄榄枝。
2015年3月,华为高层在一次演讲中透露,奔驰从2015年后所有新车里都有华为的4G通信模块。5月,第一届亚洲消费电子展上,奥迪宣布华为是其最优秀供应商。一个月后,华为设计总监在微博上发了3张车标为“Honor”的汽车渲染图,华为造车的传言被推向了一个高峰。


2016年9月底,奥迪、宝马和戴姆勒联合五家电信通讯公司——爱立信、华为、英特尔、诺基亚、高通成立了5G汽车通信技术联盟,意在为下一代智能互联汽车研发,并推进车内5G通讯技术的应用。此联盟的成立,再一次让外界猜测华为在向汽车制造行列靠近。

(世界首个5G车联网uRLLC辅助驾驶验证)
2016年10月,又有消息爆出华为进一步接触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和整车代工商麦格纳,欲涉足“造车”领域。这一消息的爆出又给迷雾重重的华为造车事件增添了几分神秘。
到去年年底,华为和百度、腾讯、科大讯飞、360、网易和西门子等企业联合组成的新能源车企威马汽车诞生。最先生产的这款EX5纯电动SUV车型,售价约在20万左右,预计2018年内将会面市。

(威马EX5)
华为这两年跟汽车制造企业的接触是比较密集的,但是在造车这件事上,华为一直持保守态度,华为副董事长郭平曾在一次“互联网+汽车+交通”的高峰论坛上反复强调华为不造车的立场,称华为的核心能力是构建连接,只中意成为一个汽车制造公司的核心供应商。

那些跨界造车的大佬们
说起华为的造车谜团,不得不提一下跨界造车。2017年的传统汽车行业,在各界大佬们的纷纷加盟后变得更加热闹。而2017年也是被“跨界造车”四个字刷屏的一年,跨界造车如今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前有乐视的电动超跑,后有京东的无人货车EV80, 2017年一整年,阿里和上汽合作,腾讯马化腾和蔚来汽车,百度李彦宏的无人驾驶上了五环,珠海银隆的电动皮卡,做智能安防的大华股份造领跑汽车,五粮液收购奇瑞旗下凯翼汽车股份……

董明珠、王健林、马化腾……为什么这些大佬都要跨界造车?在市场更新换代的窗口期,谁采取主动谁便先占据制高点,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一片新蓝海,这或许才是大佬们“拼了命”也要搭上这班顺风车的真正原因。
跨界造车要面临哪些挑战?
不过,造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规划、研发、设计、制造、测试、到上市销售,不仅需要消耗很多资金,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有一个环节无法攻克,最终将无法进入市场。那么,对于跨界造车的大佬们来说,跨行业的造车运动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于没有造车经验的跨界造车公司来说,是自主开发?还是与传统的汽车公司合作?或者为传统的汽车公司提供系统?那种模式最容易成功?首先来看自主造车。不同于手机、电脑这类科技产品,苹果虽然认为汽车是“终极移动终端”,不过首先它的主要功能还是一个交通工具。因此,安全性将放在首位。目前跨界造车公司需要突破的四个难题:投入资金大、设计复杂、技术难关高以及供应链管理复杂。的确,苹果先进储备达2300亿美元,但最终也放弃了自主造车,而是打算由开发车载系统来进入汽车行业;再来看特斯拉,2003年成立,直到2012年,才实现小批量生产。此外,它并不是单打独斗,丰田和奔驰在整车生产以及供应链方面,还曾给予了特斯拉很大的技术支持。

再来看合作开发,目前国内与传统车企合作比较密切的属蔚来汽车。蔚来汽车一直坚称,尊重制造业,选择自己擅长的事情,国内汽车制造产能过剩,共用产能可以提高投入效率,同时也缓解公司投资新工厂的财务压力。另外,在提供系统方面,目前,苹果、百度、小鹏等科技公司都在走这个路子。例如阿里巴巴,跟上汽集团共同出资成立了斑马智行。在跟上汽集团合作陆续发布了四款互联网汽车之后,阿里巴巴最近又投资了一家设计和制造车载抬头显示器(HUD)的瑞士公司WayRay,可以看到,阿里的路线是利用互联网公司的优势,开发车载系统搭载于传统汽车之上。
跨界造车也好,跨界造手机也罢,选择哪一种模式,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情况,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时刻保持清醒,成功的几率才大。

小结:
事实上,不管华为造不造车?跨界造车已经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在这场造车的浪潮中,有成功必定也会有失败,有被接受也必定会有被质疑。正所谓欢声夹着泣语,有成功也必定会有失败。造车本身就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如今的造车比传统的造车更难,在新能源、互联网、无人驾驶的趋势下,要想造车一辆有竞争力的汽车,不仅要响应国家的号召,做到节能环保,还要遵循市场的主流,做到互联互通。
纵观这些跨界造车的大佬们都是各自行业佼佼者,他们选择跨界进入新的领域,这是否也意味着他们的行业发展到了一个慢速期?或者是面临由盛及衰的拐点,急需保持增速,进行突破,所以跨界成为了这些大佬的新出路。当然这种跨界也意味着,要面临全新的挑战,一旦挑战失败,有可能还将失去在原有行业中的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