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TE2025年10月30日
罗克韦尔2025年10月24日
采埃孚2025年10月24日
兆易创新2025年10月24日
欣旺达2025年10月27日
魏德米勒
2025年10月22日
倍福
2025年10月16日
罗克韦尔
2025年10月16日
明珞装备
2025年10月11日
EMAG
2025年10月31日
海克斯康
2025年10月24日
Melexis
2025年10月24日
倍加福
2025年10月23日
科尔摩根
2025年10月23日
海康机器人
当汽车成为一个大型移动终端,车企也玩起了软件升级和订阅经济。
不仅是特斯拉和“蔚小理”这些新势力,就连传统巨头奔驰、宝马也开始尝试。
诚然,这种商业模式不仅能够帮助企业锁定用户,还能获得持续稳定的现金流。
但是,软件升级和付费订阅的背后,必然要求产品提前预装硬件。因此,硬件预埋也成为业内默认的一种共识。
而现在有人试图打破这种共识,提供一种新的解题思路。
10月8日上市的自游家NV采用了硬件模块化的理念,可在后期对硬件进行付费升级,替代了前期预埋的方案。
这种思路能否跑通?又能否改变当下智能电动车市场硬件过度内卷的趋势?
硬件预埋:羊毛出在牛身上
特斯拉是最早采用“预埋硬件+付费解锁”模式的车企。
自2016年10月起,特斯拉所有新出厂的产品都预埋了AutoPilot硬件,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是否开通相应的功能。AutoPilot的软件经过多次升级,如今已是10.0版本,其价格也一路上涨。
 
 
也就是说,我们在购车时提前为部分硬件买了单,可是短期内却无法使用这些功能,甚至有些配置可能永远不需要,但却被迫付出了成本,有一种被强制打包的感觉。即便是适度预埋,实际上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同时,由于硬件本身的盈利率并不高,在特斯拉之前只有少数企业有过类似的尝试。
不过,后来特斯拉又相继推出付费解锁后排座椅加热、提升续航里程、缩短百公里加速时间等功能,这才引起了其他车企种对这种模式的关注。
去年开始,“智能驾驶”接棒“电动化”成为品牌增长的新驱动力。于是,围绕激光雷达、大算力芯片等智能驾驶硬件开展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悄然打响。厂家通过“L4级高价自动驾驶”这样的字眼不断刺激着消费者的感官,加剧内卷。
不过就当下的法律法规和软件能力而言,很多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暂时无法实现,需要等到后期通过OTA的形式逐渐升级成宣传册里的样子。
“先把硬件配好,再付费开通软件”,似乎已成为智能电动车市场的一种共识,智己、蔚来、小鹏、威马等智能电动车企业都采用了这种方式。
就连传统车企看到了软件的盈利能力之后,也按耐不住了。
不久前,宝马在欧洲市场的用户可通过付费15欧/月(约合104元人民币)开通座椅加热服务,订阅方向盘加热则需要10英镑/月(约合69元人民币),提示交通执法摄像头的功能需要付费15英镑/月。
在国内,购买了梅赛德斯-奔驰EQS 450+先锋版车型的消费者,若想把后轮转向角度从4.5°提升为10°,使转弯直径缩短至10.9米,需要额外付出4998元人民币/年的订阅费。
如果说这些订阅服务是车企方面临时起意的,恐怕没有人会相信。毕竟他们想要实现这些功能,需要提前安装好相应的硬件。
消费者在无意中为这些预埋的硬件提前买了单,如果后期选择不订阅,那么这些硬件就相当于白买了。
硬件付费升级是否可行?
车企通过软件付费订阅的模式可以做增值服务,以此实现营收和利润的增长。毕竟软件的边际成本较低,但却拥有较高的毛利。但是对用户来说,这是一种降低使用体验,甚至损害利益的行为。
自游家汽车给出的方案是在车辆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支持智能驾驶硬件的付费升级。
目前,自游家NV采用的是基于地平线征程2芯片的Horizon Matrix Mono单目视觉感知方案,感知系统则由一颗前视摄像头和5颗毫米波雷达组成,可以实现24项辅助驾驶功能,是标准的L2+级别的辅助驾驶。
 
 
明年第三季度,用户可以付费升级到SuperDrive AAD系统,内置两颗地平线征程5芯片,算力提升64倍至256TOPS,摄像头从单颗升级至12颗,包括2颗800万像素的前视高清摄像头、4颗环视摄像头、4颗侧视摄像头。
而且按照官方的说法,这套系统的软硬件升级并不需要返厂,在服务中心就可以操作,升级加重新标定仅需5-6个小时。
如此一来,用户在当下购买产品并不需要为预埋的硬件付出额外的成本,后期若不想升级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长安深蓝SL03也有类似的服务,该车全系标配L2级辅助驾驶功能,搭载3颗毫米波雷达、6颗超声波雷达共15个感知硬件。用户在后期可以通过2万元的价格升级至高阶智能驾驶辅助,换装包含1颗4D成像毫米波雷达、4颗高密度点云毫米波雷达在内的34个感知硬件,实现NID 3.0领航智驾辅助。
汽车分析师刘丹表示,硬件预埋本质上是消费者承担成本的问题,自游家和长安深蓝的硬件升级方案,给了消费者自由选择的机会。
实际上,造车新势力们也有硬件升级的案例。例如今年5月,岚图推出了“岚图FREE 8155车机硬件系统升级计划”,用户可以在官方APP中选购“智能无忧包”, 费用为4999元或等值积分兑换。
7月,蔚来宣布了针对老款“866”车主的硬件升级计划,提供两个升级选项:
一是售价9600元的智能座舱升级包,包含高通8155芯片、4枚300万像素环视摄像头、800万像素行车记录仪摄像头、250万像素座舱摄像头。安装这套系统时,车内顶棚控制区域总成、车外后视镜、雨量光线传感器都会一并更换。
二是售价12600元的5G版智能座舱升级包,在9600元升级包的基础上,增加了2根5G天线和5G中央网关。
 
 
由此可见,硬件付费升级的方案拥有很高的可行性,只不过要求在技术层面上做到标准统一,且尽可能实现模块化。
大众汽车正在打造的灯塔项目,正是追求硬件的标准化。只是他们采用的方案也是提前预装几乎所有的车载硬件,用户可以在后期通过车内的数字生态系统“按需”激活所需功能。
不过大众汽车方面表示,虽然看上去预装硬件增加产品了成本,但实际上这种模式会缩短产品的装配线,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复杂性,其实是节省了生产成本。我们可以把这段话简单理解为,产品的出厂价格并没有增加多少。
即便如此,先预埋硬件再付费解锁或订阅的模式目前仍存灰色空间。
有分析指出,付费订阅应该是提供增值服务和差异化服务,不能应用于基础服务,更不能制造二次收费陷阱。
一名律师告诉凤凰网汽车,车企在推出付费订阅功能时,必须明确告知消费者订阅的范围和收费标准,并将相关的内容写入购车合同中,全面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否则就涉嫌构成消费欺诈。
短期来看,硬件付费升级的模式能够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同时也可以避免车企在前期过度宣传,形成一股不正的内卷之风。长期来看,这种方式或许不会影响付费订阅模式深入汽车市场,但是可以让消费者的选择更加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