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TE2025年10月30日
罗克韦尔2025年10月24日
采埃孚2025年10月24日
兆易创新2025年10月24日
欣旺达2025年10月27日
魏德米勒
2025年10月22日
倍福
2025年10月16日
罗克韦尔
2025年10月16日
明珞装备
2025年10月11日
EMAG
2025年10月31日
海克斯康
2025年10月24日
Melexis
2025年10月24日
倍加福
2025年10月23日
科尔摩根
2025年10月23日
海康机器人

当前,汽车智能化已经成为继汽车电动化之后的一个主导性赛道,这个赛道将更多依赖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大算力、通信等技术。随着智能化进程的加快,汽车产业与多产业领域正在深度跨界融合。这些领域往往是传统汽车行业所不熟悉的,需要消费电子、通讯等相关联企业深度参与、赋能,甚至主导。
消费电子、通讯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的重点领域及路径、模式是什么?深度融合对产业生态、组织分工、生产制造、销售模式等有哪些深层次影响?如何利用消费电子、通讯等产业领域的供应链转型升级为电动智能汽车供应链?目前还有哪些关键问题,制约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速度和质量?如何建设深度融合的检测认证等体系?这些问题备受关注。
基于此,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车百智库汽车产业研究院,于12月6日下午在安徽省合肥市,联合举办“推动消费电子、通讯产业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高端研讨会,暨百人会2023年第30期(总第79期)高端研讨会。
此次会议特邀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省汽车办)、合肥市发改革委、合肥市经信局(市汽车办)、合肥市经开区管委会等主管部门领导参会。同时,也邀请了来自合肥工业大学的行业专家,以及江汽集团、科大国创、科大讯飞、斑马智行、爱芯元智、光源资本、悠跑科技、爱集微咨询、人民华智、中移资本、京瓷中国、四川九天中创、瑞声科技等企业代表。与会者围绕消费电子、通讯产业与汽车产业融合的路径、制约问题及发展建议等关键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
1. 消费电子、通讯产业与汽车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已经在产业链共用、技术和产品、研发管理、销售等多方面探索
随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进入新迭代阶段,消费电子、通讯企业主体正在加速进入汽车领域。这些跨界主体借助在个人用户需求、大规模制造、全球化等方面积累的优势,将汽车领域作为新增长空间。并在整车、智能底盘、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芯片、操作系统、大模型、云计算、显示、量子通讯、车灯等领域中,将前沿技术应用于智能汽车。同时,在万物互联新时代,实现智能终端互联和车能路云协同。
汽车企业也在积极向芯片、操作系统、手机、智能座舱等领域布局,并积极打造开放合作生态,共同探索新商业模式,进一步加速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
2. 技术对接、标准和认证、人才培养、资金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发展仍面临挑战,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生态是推动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
企业层面。国产操作系统生态不足、芯片制造等核心技术缺失成为一大挑战。跨界合作中,各行业间文化和组织流程差异、开发流程差异、各方投入资源和贡献度差异、利益分配等因素,导致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差异大,沟通成本高,合作难以顺利进行,其中,中小型跨界零部件商与车企对接更困难。
市场层面。汽车由于固有的安全属性,验证周期长。不同行业企业市场定位差异,导致跨界产品市场定位不清晰,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生态内容建设仍不足。
人才层面。当前汽车专业以机械为主的培养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时,高校实验室条件、教材等教学设施落后于企业实际需求,无法满足市场对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人才的需求。此外,汽车网络安全等行业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也没有对应专业。
标准层面。不同产业间标准和规范差异,导致技术整合面临困难。同时缺少第三方评价标准和评测机构,导致重复性测试工作增加,消耗时间和成本。新入局的企业要花较多精力,说服不同车企将新技术用于测试、规模化应用,进而延缓前沿关键技术的装车应用。
资金层面。企业在人力成本、中长期贷款、创新技术攻关领域都需要大量资金。
3. 建立新合作模式和新商业模式,加快推动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形成新生态格局
汽车品牌商、新零部件商和解决方案商、新生产商正在构建多样化新合作模式。汽车品牌商从产品生态优势拓宽产品应用范围、特定细分场景应用、汽车数据等方面切入,加速了智能汽车新格局的初步形成。汽车新零部件供应商和解决方案商,则借助其原有的软件生态、精密制造工艺以及软硬协同等优势,成为汽车领域新领导者。新型汽车专业生产商借助其原有的先进供应链管理和制造能力,为市场提供整车、零部件设计和制造服务。
构建硬件、软件和服务的新商业模式。硬件模式开拓多种汽车销售模式,如直营、带货、自产自用等。软件模式开拓销售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硬件等。服务模式提供出行服务、车机App、用户社区等新型服务,旨在打造线上和线下无缝服务。
4. 重点围绕政策、生态、技术、标准等方面,为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完善以跨界创新为主,引导形成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推动创新、制造、服务、人才、资本和开放等全面生态发展。
构建深度融合发展平台,实现多方高频、高效协同发展。建立金融机构、产业链企业、科研院所间的合作关系,加快整合汽车供应链资源、技术专利、设计与制造协同等,把单体优势转化为体系的协同优势,缩短研发周期和成本,并加速扩大规模,形成新行业标准。建立企业互认机制,承认彼此的技术和产品认证结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避免重复认证和资源浪费。
构建汽车智能化生态,促进产业跨界技术融合。加强和巩固整车操作系统、执行系统零部件、车载信息安全等关键领域。汽车产业应主动拥抱新跨界技术与合作,加快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新生态格局。这包括推进自主品牌车企、智能软件和零部件企业合作,鼓励先行先试,共同探索新型研发机会,或产业孵化机会。
推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向产品认证转变。借鉴手机生产企业发展史,实现以产品为核心的企业准入管理,通过质量检测、3C认证等方式管理手机产品质量,并将监督重点向事中、事后转移,加快建设认证体系,促进产业发展走向成熟。
建立新技术测试标准和测试机构。建议政府出资培育专业的第三方独立、公正的标准化认证机构,尤其是针对零部件、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领域,建立相应的测试标准和检测认证。
结合智能电动汽车出海发展趋势深度融合发展。一方面,利用好既有消费电子、通讯产业的全球化产业布局;另一方面,将全球前沿技术应用到汽车行业,使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