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TE2025年10月30日
罗克韦尔2025年10月24日
采埃孚2025年10月24日
兆易创新2025年10月24日
欣旺达2025年10月27日
魏德米勒
2025年10月22日
倍福
2025年10月16日
罗克韦尔
2025年10月16日
明珞装备
2025年10月11日
EMAG
2025年10月31日
海克斯康
2025年10月24日
Melexis
2025年10月24日
倍加福
2025年10月23日
科尔摩根
2025年10月23日
海康机器人
苹果汽车成为了江湖中永远的传说。
据情人士透露,当地时间2月27日,苹果首席运营官杰夫·威廉姆斯(Jeff Williams)和负责汽车项目的副总裁凯文·林奇(Kevin Lynch)向员工宣布,苹果汽车项目将开始收尾,汽车团队的大部分员工将被调到约翰·贾南德拉(John Giannandrea)领导的AI部门。这些员工将专注于生成式AI项目,这也是公司最新的优先事项。
这一突如其来的决定令苹果汽车团队的近2000名员工始料未及。据外媒报道,团队中的数百名硬件工程师和汽车设计师可能会面临裁员。
猎头公司霍顿·理查森(Holden Richardson)创始人布拉德·霍尔顿(Brad Holden)不禁感叹道,将有一批优秀的汽车人才流入市场,他们会引发哄抢。
成败在此一举
苹果的造车之路已经走了10年了。
2014年,苹果启动Titan计划,陆续从谷歌、奔驰、特斯拉等公司大肆挖人,组建了一支由硅谷和底特律核心人才构成的顶尖团队。
起初,该公司的目标十分宏大。按照最开始的设想,苹果要打造的是一款完全自动驾驶的电动汽车,且取消了方向盘和踏板。该公司还花时间开发了一个远程指挥中心,可以代替驾驶员。
然而,在后续长达数年的研发过程中,苹果的造车方案反复摇摆、目标数次缩水,并相继被曝出高管离职、多轮裁员,项目几度近乎停滞,路线和走向愈发扑朔迷离。
2021年,项目负责人道格·菲尔德(Doug Field)出走苹果加入福特,林奇和威廉姆斯从那时起开始负责这项工作。
根据取消汽车项目后的最新安排,林奇的汇报对象将由威廉姆斯变更为AI部门的贾南德拉。

苹果取消造车并非毫无征兆。此前,苹果已经两次调低自动驾驶目标级别,发布日期也一推再推。今年1月,苹果汽车项目的发布日期再推迟两年至2028年,自动驾驶级别降至L2+。彭博社在报道此事时称该项目“成败在此一举”。一个月后苹果取消造车,大部分网友表示在意料之中。
电动汽车分析师、也是特斯拉的投资者索耶·梅里特(Sawyer Merritt)在X发文称:“苹果公司尝试生产电动汽车长达10年之久,并拥有162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但最终仍得出结论:造车太难,利润太小。”
显然,在一个瞬息万变的市场中,10年太漫长,苹果汽车逐渐被打上了“生不逢时”的标签。
当下电动汽车市场降温,通用和福特在面临电动汽车需求低迷和制造瓶颈之后,都放缓了电动化进程,开始更多的生产混合动力汽车,汽车制造商都在削减电动汽车的价格、生产目标和利润预测。
根据瑞银集团(UBS AG)的预测,今年美国国内电动汽车销量增速将从2023年预计的47%降至11%。
另一方面,破解自动驾驶技术也是一大难题。自2017年以来,苹果公司一直在认真进行路测,记录显示,从2022年12月到2023年11月,苹果汽车在加州的测试里程已超过45万英里,比前一年增加了两倍多,是在加州测试里程最多的公司。
梅里特表示,最初,苹果希望它是一辆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但他们没有车队,没有真实世界的数据,也没有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经验。

咨询公司GlobalData负责汽车研究的全球副总裁杰夫·舒斯特(Jeff Schuster)说,苹果取消造车是科技界低估了“颠覆汽车行业”难度的又一个例子。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科技世界的人认为这很容易,我们可以进来。我们生产手机,拥有所有这些技术,我们可以接管它(汽车行业)。但十有八九,他们会发现这比他们预期的更具挑战性。”
彭博社分析师阿努拉格·拉纳(Anurag Rana)和安德鲁·吉拉德(Andrew Girard)在一份报告中说:“AI可能是更好的选择。相对于汽车,AI行业拥有更长期的盈利潜力,苹果决定放弃电动汽车,将资源转投生成式AI,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战略举措。”
汽车不是苹果公司唯一放弃过的项目,却是取消过的项目中,持续时间最久,涉及员工数最多、耗资最巨大的。该公司曾在2015年左右放弃的电视机生产计划。
它们少了一个劲敌
特斯拉和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商可以松一口气了,因为苹果在汽车行业最大的成果依旧是CarPlay。
在过去的一年里,由于电动汽车市场需求下滑,特斯拉发起了几轮价格战。现在,在这个拥挤而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它们又少了一个需要警惕的竞争对手,尤其是一家既不缺钱、也不缺技术的科技巨头。
高德纳(Gartner)分析师迈克·拉姆齐(Mike Ramsey)说:“他们可能松了一口气。苹果一开始进入市场把人们吓坏了。”
苹果退场自然引起了汽车行业的广泛关注。
马斯克在自家的社交媒体X上火速吃瓜,为这个从未谋面的对手献上悼词。不仅在X上用敬礼和香烟的表情符号对苹果汽车致以哀思,还发文称:“消亡已经成为汽车公司的常态”感慨造车之艰难。


理想汽车CEO李想在微博上发文称,“苹果放弃造车,选择聚焦人工智能是绝对正确的战略选择,时间点也合适。”对于苹果转战AI领域的决定,在李想看来,“汽车的电动化是上半场,人工智能才是决赛。”

已成功进军汽车圈的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雷军,则表示“非常震惊”。360创始人周鸿祎发布视频对此事作出了评价,认为“苹果的策略还是非常高明的。”他认为,AI才是基础性应用,不拥抱AI就会被淘汰。
科技企业造车早已不是新闻,在苹果闷头造车的这些年里,它的同行们已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在小米SU7发布后,不禁有人感慨:“苹果造车10年未见成效,小米SU7只用3年就问世”。
苹果在电动汽车市场真正发展起来之前就退出了,这凸显了电动汽车业务的艰难。根据彭博社的预测,今年电动汽车的销量预计将增长 9%,而过去三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65%。
这意味着每家公司都将在美国市场上争夺约10%的新买家。
电动汽车初创公司已经在微薄的销售额和严重的现金消耗中挣扎。Rivian公司预测今年的产量将持平,并表示将裁员,股价创下有史以来最大跌幅。Lucid今年将只生产9000辆汽车,这使其财务基础更加薄弱。

“苹果退出,最开心的可能就是特斯拉。”拉姆齐说,在为车辆降价了25%之后,马斯克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硅谷的竞争对手拥有同样的高科技吸引力。
他表示,苹果汽车对特斯拉的威胁肯定是最大的,它们拥有类似的品牌力。他说:“特斯拉原本无疑处于最不利位置,它们此前一直被看作是一种彰显身份的汽车,特斯拉从这种定位中获益颇多。而苹果电动汽车绝对也可以被看作一种彰显身份的工具。”
马斯克深知电动汽车制造的困难,他一直在与资金短缺和所谓的“生产地狱”作斗争。关于制造,他有一句名言:“原型很容易,批量生产很困难,正现金流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