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西门子:电池白皮书
行业动态
MORE...
应用案例
MORE...
技术前沿
MORE...
当前位置:首页 数字化制造 正文
单车减铜5kg,多赢复合线创新方案推动汽车连接轻量化变革
转载 :  zaoche168.com   2024年03月08日

2024年3月6日,在2024年国际连接技术大会上,TE Connectivity(以下简称 “TE” )汽车事业部正式发布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汽车连接系统轻量化解决方案——0.19mm多赢复合线,该方案可以在现有基础上为单辆汽车线束减铜约5kg,推动汽车行业在减重、降碳等可持续发展主题方向的进一步技术变革。

一、线束减负,推进轻量化变革

“在整车重量中,低压线束重量一般在17~25kg范围,约占整车重量的3%,所占成本也接近整车3%。导线的核芯是铜,如果能在维持导电性能、效率、信号传递效果的前提下,成功降低铜重,就能实现有效的减重降本。

——孙晓光

TE汽车事业部中国区副总裁兼总经理

在此契机下,TE汽车事业部中国团队正式发布了引人注目的0.19mm多赢复合线方案。基于十几年前TE全球团队的0.13mm纯铜小线径方案的技术底蕴,TE中国团队联合战略合作伙伴与多家主机厂进行行业协同开发与创新设计,通过2年时间开发验证,针对10余种端子系列进行研究,完成了20种以上的导体材质测试和100多种工艺DOE(制程验证)后,终于得以为行业客户提供成熟的小线径配套端子压接方案。

最终,该方案在不影响整车布局、不显著改变装配工艺、不改变端子压接工艺和设备、不影响线束可靠性、不增加电化学腐蚀风险的前提下,基础上,成功实现让汽车线束线径从当下主流细线的0.35mm线径减少至0.19mm,大幅降低了线重,并在限定用料内充分满足行业压接工艺水平所要求的结构韧性需求。这一举措预计将为每辆汽车节省约5kg左右的用铜量,为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

二、复合导线,协同产业链创新

TE的这一多赢复合线方案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层面的改进,更是一次全行业创新的集体协同和合作创新。通过采用更为节约资源、更关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该方案在减轻车辆负荷、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资源浪费等方面展现出的显著优势,正是TE与众多客户和行业合作伙伴积极协同创新的集中体现。

在关注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同时,TE的0.19mm多赢复合线方案还必须兼顾导线尺寸变化带来的系统性影响,并提供完整可行的解决方案。降低汽车线束线径将带来一系列系统性影响,对应的线束压接制程、人工和设备可能都会受到影响。TE及其合作伙伴在控制综合成本只降不升的基础上,经过创新研发、生态圈资源整合和千锤百炼的试错迭代,成功开发出成熟的配套端子压接方案,在赋能主机厂减重增效的同时,更同时助力线束厂省心、便捷地实现生产切换和降本增效,带动汽车连接行业在轻量化方向的升级转型。这不仅是一次行业伙伴共同合作、协同创新的开发成果,更为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贡献了独特的团队智慧和中国创新案例,为汽车行业的技术革新和协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顺应趋势,践行可持续发展

近期我们打算把0.19多赢复合线相关主要专有技术成果公开,让我们所研发的这一技术在产业内得到迅速推广,这是TE作为全球行业技术行业知名企业的社会责任。TE汽车事业部中国区团队与行业合作伙伴一道,以创新、务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助力推动汽车产业驶向一个更为绿色可持续的未来。”

——孙晓光

按单车减铜约5kg,我国每年销售约3,000万辆汽车估算[i],若全面采用该方案,每年预计将可能节省约15万吨铜,并因此减排约60万吨二氧化碳 [ii]。这一策略对减少铜污染、降低碳排放等环境问题都将起到显著的积极作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道路上提供助力。

听完孙晓光总经理讲述关于0.19mm小线径低压复合导线创新的故事,深切感受到TE在持续推动汽车低压线束降本减重方面的执着和努力,非常期待TE能携手行业相关方建立先进的标准体系,将创新技术在行业更大范围推广应用,助力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丁彦辞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标准部部长

[i]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官方数据,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中汽协数据显示,乘用车市场延续良好增长态势,有望在未来保持持续增长。

[ii]根据思瀚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铜矿行业市场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铜生产环节碳排放比为1:3.7。根据《2022中国汽车后市场维保行业白皮书》,按照一辆汽车平均每年行驶1万公里计算,车辆汽油燃烧每万公里碳排放比为1:1.92,所需汽油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比为1:3.5。燃油车行驶1万公里,汽油燃烧产生1.92吨二氧化碳,而这些汽油生产过程中产生3.5吨二氧化碳,两者总计在5.42吨二氧化碳。

品牌社区
—— 造车工艺 ——
—— 数字化制造 ——
—— 智能驾驶 ——
—— 新能源技术 ——
—— 机器人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