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TE2025年10月30日
罗克韦尔2025年10月24日
采埃孚2025年10月24日
兆易创新2025年10月24日
欣旺达2025年10月27日
魏德米勒
2025年10月22日
倍福
2025年10月16日
罗克韦尔
2025年10月16日
明珞装备
2025年10月11日
EMAG
2025年10月31日
海克斯康
2025年10月24日
Melexis
2025年10月24日
倍加福
2025年10月23日
科尔摩根
2025年10月23日
海康机器人
2025年3月全国两会,在这场关乎国家发展蓝图的重要会议上,自动驾驶与人工智能产业成为热议焦点——从技术攻坚到法律破局,从场景落地到生态重构,代表委员们围绕技术落地、立法完善、产业生态、汽车“出海”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许多思路和建议,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01、自动驾驶:加速量产落地与立法提速
汽车产业已经迈入智能化的高级阶段,高阶智能驾驶成为汽车工业的必争高地。欧美等发达国家正在积极推进自动驾驶量产和法律保障。我国L3级自动驾驶正开展上路通行试点,L4级自动驾驶示范应用稳步推进,自动驾驶汽车量产初具条件,亟需加强自动驾驶功能量产应用及制度突围,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技术,自动驾驶量产和立法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1. 雷军:推进大范围测试验证,加速量产商用进程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提出,尽管中国在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研发上处于全球并跑阶段,但量产应用仍面临测试互认机制缺失、专属保险缺位、法律法规滞后等问题。他建议:
2. 欧阳明高:区分“智能驾驶”与“自动驾驶”,夯实数据基础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认为,当前L2级到L2+级辅助驾驶(如高速NOA、城市NOA)仍处于普及阶段,需通过数据积累为L4级高度自动驾驶奠定基础。将来实现L3级、L4级自动驾驶,需要自动驾驶技术路线转型,转到基于大模型的端到端模式。他在会场外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3. 张兴海:企业自律与政府监管双轨并行
全国政协委员、赛力斯集团创始人张兴海认为,行业存在“无序内卷”,呼吁企业自律与政府监管双管齐下,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程注入理性基因。他建议:
强化企业自律:倡导行业以技术竞争为核心驱动力,聚焦电池、电控、电机等关键技术突破,而非低水平价格战。
完善政府监管:建议制定更严格的行业标准与法规,建立动态监管机制,遏制市场无序扩张。
4. 付子堂:加强自动驾驶汽车相关立法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政法大学教授付子堂认为,随着汽车智能化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现有针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法律法规在测试应用、产品准入等方面,存在规定不足或规定得较为零散的情况。道路交通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现有法律中的一些规定,与当前自动驾驶汽车发展的需求并不相符,有必要加强自动驾驶汽车相关立法。他提出:
开展专门立法或先行先试:在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应用的关键时期,我国应就自动驾驶汽车开展专门立法,或者授权相关地方先行先试,以统一当前分散式、地方化立法,为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02、智能网联汽车:生态构建与配套升级
在电动化转型持续深化的同时,智能化与网联化正加速形成“三化融合”的产业新图景。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融合进程亟需更完善的产业生态支撑:当前充电网络密度与智能化水平仍需提升,车规级芯片、域控制器等核心硬件自主化进程需提速,车路协同终端设备覆盖率不足30%。构建涵盖"车-路-云-网-图"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体系,已成为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命题。这不仅需要强化顶层设计的系统性,更需打通跨领域技术标准壁垒,形成覆盖基础设施、核心器件、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
1. 王先进: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用好大模型和无人配送
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先进强调,“降本”离不开科技的加持,应在物流科技创新、信息互联互通、运输装备标准化等方面下大力气,用好物流垂直领域大模型,提升物流全流程效率。无人车配送正逐步从“试点测试”向“规模应用”阶段转变,应尽快明确“无人配送车”身份属性,建立适当的准入认证体系和道路交通规则;而对于更为新潮的无人机配送,建议结合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开展无人机物流配送空域开放试点。
2. 刘劲松:推动京津冀全区域“车路云一体化”协同布局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贸促会会长刘劲松认为,推动京津冀全区域“车路云一体化”协同布局,有利于整合区域资源,壮大京津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他建议:完善的高精度地图、5G通信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对于实施“车路云一体化”非常重要。应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并形成协同效应,扩大智能网联汽车大规模应用。建议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指导制定京津冀区域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总体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同时,推动三地政府建立常态化政策协调机制,统一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商业化运营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标准,完善数据共享与安全监管体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 朱华荣:全力推进“车路云一体化”示范运行
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认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应该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推动智能网联技术进步,为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贡献力量,携手开创数智时代新未来。他聚焦重庆产业优势,提出:
4. 赵祥模:设立智能电动车辆交叉学科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赵祥模认为,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虽已形成一定优势,但仍存在“原始创新不足、人才匹配不佳”等短板,亟须通过设立相关交叉学科,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产业人才支撑不足的问题。他建议:在有条件的高校内设立智能电动车辆一级交叉学科,以智能、低碳、多域汽车为主要研究对象,构建多领域、多层次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创新人才,有效缓解“产业人才数量不足、匹配不佳”等核心问题,为实现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长期引领提供有力支撑。
5. 寇纲:建立跨境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体系
湘江实验室副主任、西南财经大学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寇纲提出,应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突破外部封锁,建议首先应强化开源共享,构建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并激活创新场景以促进技术融合。其次,完善治理体系以确保产业的健康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建设一个具有统一协议和接口的国家级开源平台,以促进行业知识库的共享,并提高开源研发的税收优惠。此外,建议引导“基础+垂直”应用生态的发展,试点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并建立创新容错机制。为了保障安全,还提出实施高危行业的许可制度,加快相关立法和伦理审查,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并加强大模型的安全测试。
03、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化生态与设计创新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经历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战略转型。目前,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正在加速融合,这一过程离不开丰富的产业生态支持。而现阶段我国充电桩、车载硬件、辅助智能终端等领域仍存在发展空间,亟需构建统一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圈。
1. 雷军:重启新能源号牌设计,推动产业生态协同
雷军指出,现行绿色新能源号牌与车辆外观设计的兼容性不足,且缺乏智能化功能。其建议包括:
2. 冯兴亚:重点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及加大换电模式推广
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重点关注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及践行汽车行业社会责任。他提出:
3. 何小鹏:关注保险的创新和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表示,未来汽车的形态是:上半身是居住和工作空间,下半身是底盘,中间是智能座舱,车顶是飞行器,车尾是照相机,车底是激光雷达,车轮是轮毂电机。何小鹏表示,未来汽车将实现全场景的智能辅助驾驶,包括城市、高速、停车场、乡村道路等,实现点到点的自动驾驶。建议在整车软硬件具备,以及云端可安全监管的情况下,允许开展停车场无人驾驶低速泊车和低速取车的能力评估和试运营,提升消费者“最后100米”的出行体验。
针对驾驶人和自动驾驶系统之间的责任划分模糊,行业内缺乏科学适配的智能驾驶保险产品等现象,他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加快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不同级别智能驾驶汽车的事故责任划分,并出台智能驾驶保险的行业标准和技术指引,为保险公司和车企提供明确指导,规范智能驾驶保险业务的发展。同时,鼓励车企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发适配智能驾驶的保险产品,结合不同技术路线和风险特点,合理确定保险费率和保障范围,并通过数据共享优化保险精算模型,进一步释放市场需求,加快中国汽车行业向智能汽车高质量发展的转型。
04、结语
通过立法护航技术应用,以生态支撑产业升级,以创新驱动全球领跑。两会代表的声音反映了中国汽车产业从“电动化上半场”向“智能化下半场”转型的迫切需求。通过政策、技术与生态的协同,推动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未来,随着立法完善、技术突破与市场验证的深化,智能网联汽车或将成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