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TE2025年10月30日
罗克韦尔2025年10月24日
采埃孚2025年10月24日
兆易创新2025年10月24日
欣旺达2025年10月27日
魏德米勒
2025年10月22日
倍福
2025年10月16日
罗克韦尔
2025年10月16日
明珞装备
2025年10月11日
EMAG
2025年10月31日
海克斯康
2025年10月24日
Melexis
2025年10月24日
倍加福
2025年10月23日
科尔摩根
2025年10月23日
海康机器人
人工智能+制造新质生产力跃升引擎
国务院常务会议(下称“国常会”)近日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这一政策文件的出台,是继2015年“互联网+”行动之后,新一轮国家级产业发展的重要部署。这标志着中国在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上迈出了更具深度和广度的一步。
同期,各部委、部门加快部署“人工智能+”,在推动高质量数据供给、建设数字新基建、打造“人工智能+消费”场景、深化央企AI+专项行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等多方面密集推出政策措施,并明确下阶段发展思路。
近期,一系列政策举措,使得“人工智能 +制造”已从过往的战略布局迈向聚焦制造业的深度实践,正加速“人工智能 + 制造” 落地,使其成为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面对汹涌而来的人工智能浪潮,许多企业的第一反应是引入自动化产线、部署工业机器人。然而,如果对人工智能+制造的理解仍停留在“机器换人”或提升单一环节效率的初级阶段,那么很可能错失这场变革的真正精髓。
真正的人工智能+制造,不是用人工智能去固化现有的生产流程,而是用人工智能的思维模式去重构和优化整个价值创造过程。这要求企业决策者必须完成从“管理者”到“数据战略家”的角色转变。
那么,面对政策的催化和认知的挑战,制造业企业应如何规划自己的新质生产力跃迁路径?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构建战略版图,层层递进,抢占先机。
第一重 存量激活——以“数据智能”穿透生产全链路
这是人工智能+制造的起点,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修课”。其核心任务是“盘活存量”,将沉睡在各个角落的数据转化为可驱动决策的生产要素。重点在于打通设计、生产、供应链、销售等环节的数据壁垒,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深度分析与优化。
第二重 增量创造——以“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研发与创新范式
如果说数据智能是对现有流程的优化,那么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术,则是创造全新价值的引擎。大模型正在成为工厂的“智能中枢”,其能力远不止于此。
在研发端,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根据需求参数,快速生成多种产品设计方案,将研发周期缩短数倍。在工艺端,它能模拟和优化复杂的生产参数,找到最优解。更具革命性的是,人工智能能够将老师傅们脑海中的、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和工艺诀窍,通过数据化、模型化的方式沉淀、传承乃至再创造。这不仅解决了制造业面临的知识断层危机,更是新质生产力中“技术革命性突破”的直接体现。
第三重 生态重构——以“智能服务化”定义未来工厂
新质生产力的终极形态,必然伴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基于人工智能+制造的生态系统之争。
企业需要跳出工厂的围墙,思考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向价值链两端延伸。通过人工智能分析用户数据,企业可以实现从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转变。更进一步,企业可以从单纯的产品提供者,转变为“产品+智能服务+解决方案”的价值创造者,即“制造即服务”。这不仅开辟了新的增长曲线,也从根本上重构了企业的护城河。

当前,技术路径已然清晰,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但制造业叩开新质生产力之门的关键一跃,终究要落在 “人的认知迭代” 与 “组织的敏捷进化” 上。抢占人工智能 + 制造的深水区,考验的从来不止于硬件投入的力度,更在于能否推动自上而下的认知升级 —— 让 “数据驱动” 取代 “经验依赖”,让 “生态协同” 替代 “单打独斗”;能否打破部门墙与数据孤岛,培育既懂制造工艺又通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试错中沉淀适应变革的组织韧性。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从生产要素到价值逻辑、从管理模式到生态格局的系统性重塑,唯有将 “智能基因” 真正植入企业肌理,才能在新质生产力的竞赛中站稳脚跟、行稳致远。